【英雄部队的前世今生】
大家都知道163师在对抗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中立下了大功,但很少有人清楚这支英勇的部队其实早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就已经成立了。那时候,它还是一支新生的力量,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和磨砺,才逐渐成长为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它的表现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但回溯它的历史,我们才会发现,它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1947年那会儿,秋天已经挺深了,冀察热辽军区那边有个小村子,里头新整了一支队伍,叫“独立第三师”。刚开始啊,这队伍连像样的枪炮都没多少,可战士们一个个精神头足得很,斗志旺盛。谁能预料到,就这么一支刚开始建的小队伍,以后竟然成了全军都知晓的英雄部队。
1948年早春时节,天气还挺冷,第三独立师就碰上了个大事儿,迎来了它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在那年3月份,这支部队换了新名字,成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里的第11纵队33师。这可不只是换了个称呼那么简单,它预示着接下来他们要打更为艰难的仗了。
这支队伍刚改编没多久,东北那边就打响了一场特别激烈的战斗。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辽沈战役里头的塔山阻击战。那时候,33师被派了个很难的任务: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塔山,挡住国民党军队的支援。
在塔山那场大阻击里,33师的兄弟们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大冬天的,气温都降到零下20好几度了,他们还是跟敌人拼死抢地盘。就靠着那点咸菜疙瘩,还有冷冰冰的水,愣是一次次地把敌人的冲锋给打退了。就这么硬扛着,他们给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争取到了金贵的时间。
1948年11月,有个挺关键的时刻到了。33师和独立第8师合并到了一起,然后他们换了名字,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的144师。这次合并之后,他们的战斗力变得更强了。他们还成了东北野战军里头第一个全部换成统一编号的师,能得到这个荣誉,说明上面的领导对他们是非常认可的。
新中国一建立,144师的战士们就跑遍了全国好多地方。1949年夏天过完没多久,8月份的时候,他们还负责起了瑞金那边的军分区工作。到了1950年快过完的时候,11月份,部队又转移去了粤北。在那里,他们师里的430团和142师的424团还互相换了下编制,整合到了一起。
1952年,这支队伍的名字改来改去,变得特别多。一开始,4月份的时候,它变成了第21兵团下面的第144师。可没多久,也就7个月后吧,第21兵团自己又换了新名字,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5军。不过呢,第144师这个名字倒是没变,一直用着。
到了1970年1月份,144师终于换了名字,变成了陆军第163师。这个名字一直用到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候的163师,手下管着487团、488团、489团,再加上一个炮兵团和师里的直属队伍,总共加起来有13404个士兵。
这支队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里能够立下大功,真的离不开他们一路走来的特别经历。想当初,他们在冀察热辽那片荒地上起步,后来转战辽沈战役的激烈战场,再后来又到了粤北的大山里头。每一次队伍的名字变了,每一次组织结构调整了,都是他们在不断历练和进步。他们一直都有着肯吃苦、打仗积极性高的好习惯,这种精神劲儿一直带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火线上。
【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
1979年2月份,在广州军区的作战指挥室里头,大家正忙着开一个特别重要的战前计划会。55军的指挥团队仔细讲了讲同登、谅山那块地方的地势:那不光是越南军队的重点防守位置,而且地形特别复杂,是个热带山地丛林,很不好搞。
碰到这种打仗的情况,55军想了个招儿,就是“分开来干”。他们把整个战斗分成了两步走:头一步先搞定同登,接着第二步再对准谅山。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不会一下子把人都散开,又能保证每一步都能用上最强的兵力。
163师是这次打仗的主力,他们在同登战役的第一阶段,用了个“三面夹击”的法子。487团、488团、489团,这三个团分别从三个不同的地方冲出去,就像是给同登那边来了个团团围住。你别看这布置好像挺直接的,其实里面可有大讲究呢:他们都没走越军觉得咱们会走的路,而是选了敌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方向去攻击。
同登战斗一开始,战场上的情况就变得非常快。越南军队老是从谅山那边派来更多的帮手,想冲破163师的包围。碰到这种局面,咱们163师的指挥部赶紧改变打法:白天就稳稳当当的,不急着进攻,到了晚上就找机会突然出击。用这种方法,白天躲起来,晚上出来动,让越南军队的增援老是扑个空。
真的没想到,就在同登战役快要收尾的时候,163师冷不丁收到了一个挺突然的指令:先别急着打了,转为防守吧。咋回事儿呢?原来啊,有军事情报说越军可能要搞个大规模的反扑。这指令来得正是时候,既保住了咱们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又躲开了可能的一大波伤亡。
在谅山战役的第二阶段,163师调整了他们的战斗策略。他们没再继续使用那种大规模包围的方式,而是改成了“多路快速进攻”。487团、488团、489团就像三支利剑,分别从好几个不同的方向冲向谅山市区。这种新的打法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敌人不知道到底该防哪里,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另一个就是保证了攻击的力量始终很强。
在谅山那场大战里,163师的战士们可真够机智的,他们想出了一个新的打法,就是“猛冲加上埋伏”的套路。一部分兄弟猛地往前冲,去攻打敌人;另一部分呢,就悄悄躲起来,专门等着打敌人的救兵。这么一来,越南那边的增援部队还没到战场呢,就在半道上被咱们给收拾了。
最勇敢的策略就是直接冲过奇穷河。奇穷河是攻打谅山的最后一道大自然的防线,河虽然不宽,但敌军在对岸建起了结实的防御设施。163师没有选择从正面硬碰硬,而是用了个让敌人想不到的招儿:在敌人防备最松懈的地方搭起了简易桥,就这样让大军安安稳稳地过了河。
这两个时期的打仗安排,真的可以看出163师的指挥官们战术水平相当高。他们不光能提前想好特别细致的打仗步骤,还能在战场上看情况迅速改变计划。就是因为他们这种随机应变的打法,给后面的赢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战役打完后,开了个总结大会,军区的大领导对163师那是赞不绝口,说他们战术上真是有新花样。特别是在那种地形复杂的地方,他们用的那些战术,真是活学活用,给以后打仗提供了不少好点子。这些实战经验,后来还被军事学校拿去当教材了,让学生们好好学呢。
【关键战役中的特殊战术】
在对越南的那场自卫战里,163师不光用了平常的打法赢了,还想出了好多让人吃惊的新招。这里面,最让人记得住的就是工兵小队的“大爆炸”行动了。
1979年2月份的一天,2月21号,489团在对同登发起攻击时,碰到了一个难啃的骨头,那就是法国造的炮台。这个炮台啊,是法国人一百多年前建的,特别结实,既能防又能看。越军躲在这个炮台里头,不光能瞅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还能把周围的几条重要道路都给用火力堵上。
平常的攻击手段在这儿不管用了。489团的领导一拍大腿,想了个新招:把工兵小队给调了过来,打算搞场“大爆炸”。这帮工兵小队的兄弟们,白天就躲着不动,一到晚上就开始忙活。他们借着周围地形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摸到炮台边上,专挑那些要命的地方安放炸药。
2月22号半夜的时候,战场上突然响起了一声超级响的爆炸,把原本安静的战场给闹醒了。这次爆炸可厉害了,不光是把炮台的一个角给炸塌了,最关键的是,它给进攻的部队开了一条路。这次动手干得太漂亮了,给接下来的打仗清理了不少麻烦。
还有一个挺特别的打仗方法,就是坦克和步兵一起搞“多处配合”。在那种热带丛林里头,坦克可不太好使。但163师挺聪明,他们想了个新招儿,用坦克来帮忙:把坦克分开,放到步兵营里面,这样就有好多个小突击队了。
攻打谅山那会儿,这种打法可真是绝了。坦克冲在前面,一边扫清路上的障碍,一边用火力把敌人压得抬不起头。步兵呢,就紧跟着坦克,瞅准机会就抢占关键位置。更绝的是,他们还给坦克装上了特别定制的钢板,这样一来,越军那些自制的炸药包就炸不动了,坦克跑起来也一点不受影响。
163师有个特别厉害的手段,那就是晚上偷袭。在跟越南打仗那会儿,很多部队都不喜欢晚上打仗,但163师不走寻常路。他们专门弄了个“黑夜突击小组”,这组人经过专门的练习,就算是在黑得啥也看不见的晚上,也能准确地知道往哪儿走,还有多远能到。
2月27号晚上,488团的夜间突击小队在攻打417高地时表现特别出色。他们借着黑夜的掩护,悄悄地爬上了高地。越军的哨兵压根儿没察觉到危险正悄悄逼近。等越军反应过来时,咱们突击小队已经把他们的指挥所给控制住了。这次夜里的突袭,不光成功地把高地给拿了下来,还顺手缴获了好多重要的文件资料。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163师想了个挺妙的法子:弄了些“诱饵位置”。他们在特定地点故意弄点声响,让越军以为那边有情况,就把火力往那边招呼。只要越军一开炮,炮兵兄弟们早就等着呢,立马就能精准地给他们回敬过去。这种“逗猫出爪”的策略,使得越军的多个火力点在战斗中连连被拔掉。
这些特别的打仗方法用得好,真的显示了163师的战士们有多聪明和勇敢。最关键的是,他们还留下了好多值钱的战斗经验。比如说,工兵小队用的那个“大爆炸”招数,后来就成了攻打硬骨头地方的一个好榜样;还有坦克步兵搞的“多个地方一起上”的战术,也给以后在树林多的地方打仗提供了不少启发。
【功勋与代价的真实记录】
1979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在北京有那么一个挺正式的会议室,中央军委就在那儿公开说了,要给163师发奖。一共是4个集体得了荣誉,还有7个个人英雄,他们的故事啊,都是讲他们在战场上有多勇猛,表现特别出色。
487团的第二营,大家都叫他们“攻坚猛将营”。在同登战斗打得最火热那会儿,他们得对付的防御工事群,简直就像铜墙铁壁一样难啃。这第二营啊,用了个妙招:白天就装装样子,让敌人放松警惕;一到晚上,就从敌人压根儿没想到的地方,猛地冲过去。你猜怎么着?就一天一夜的时间,他们就把越军费了好大劲建的三道防线,给一锅端了。
488团的三营被叫做“既能猛攻又能死守的英雄营”。在那次奇穷河南边的战斗中,他们先是一鼓作气,连着打下了敌人的4个防守点。之后,他们马上从进攻转为防守,周围啥防御工事都没有,可他们就是硬气,愣是挡住了越军两个团的多次反打。
最让人心里头感动的是489团7连,大家都叫他们“攻坚英雄连”的事儿。在攻打法国人的炮台那会儿,7连是冲在最前头的。他们不光得对付猛烈的炮火,还得爬上那特别陡的山崖。战士们就拿着钢钎和炸药,在硬邦邦的岩石上一点点砸出路来,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最后,他们真的是拿命拼出来的路,给后面的队伍打开了前进的大门。
说起那些英勇的个人,487团2连的副班长王成富的故事真的让人动容。在打303高地那会儿,王成富瞧见了一个藏得挺好的机枪阵地,那玩意儿正挡着大伙儿的路呢。他二话不说,一个人悄悄摸上去,到跟前儿了,把最后一颗手榴弹往那儿一扔,“砰”一下,那机枪阵地就没了。可惜啊,王成富自己也在这一仗里英勇地没了。
张春才,488团7连的班长,他的事迹也挺让人记住的。有那么一回,晚上突袭的时候,张春才领头和他的兄弟们干掉了3个敌人的隐蔽工事,可他自己却让敌人乱飞的子弹给打中了。就算身上受了挺重的伤,他还是硬撑着指挥大家继续往前冲,一直拼到这场仗打赢。
要说谁的事迹最让人难忘,那肯定是工兵营的战士叶建柏了,他得到了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号——“不顾一切救同伴的好战士”。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叶建柏在执行排雷任务时,眼瞅着一颗地雷马上就要炸了。那时候,他根本来不及跑开,情急之下,他直接扑到了身边的战友身上。结果,叶建柏用自己的命换来了三名战友的安全。
但是,这些荣耀可不是白来的,背后有着说不尽的辛苦。在那24天的激烈战斗中,163师真的拼了命,损失惨重。听说光487团就死了166位战士,还有452人受了伤。488团和489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分别有161人和209人牺牲。就连在后面支援的炮兵团和直属队,也有23人牺牲,96人受伤。
这些数字啊,其实它们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条活生生的人命,一个让人感慨万分的故事。就比如说487团的2营副营长,周元生这个人,他在最后一次打仗的时候,带着突击队直接冲进了敌人的指挥所,但遗憾的是,他自己却没能回来,永远留在了那片异国的土地上。还有488团的1营,有个步话机员叫陈日升,他在给部队传达重要指令的时候,碰到了敌人的埋伏,但他拼了命也要保护手里的电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医生护士们的付出真的让人心里难受。487团2连里有个叫吕志经的卫生员,他在打仗的时候救了13个受伤的战友。可就在他把最后一个伤得很重的战友转移到安全地方时,敌人的炮弹打了过来,他就这样牺牲了。他是他们师里被授予“战场救人能手”荣誉的英雄,也是个永远留在了战场上的勇士。
【历史对这场战役的评价】
1980年春天的时候,在北京军事科学院里面的一个讨论屋子里,有好几位军事方面的大佬正聚在一块儿,琢磨163师打仗时候的那些门道。他们聊的这仗,打了整整24天,不光杀敌数量多得惊人,还在怎么打仗的方法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好东西。
说起来163师在同登和谅山的战斗,那真是军事上的经典案例。战斗还没打响,他们就开始仔细地侦察。他们把那地方的地形地貌都摸透了,结果就找到了越军防线里防御最弱的地方。特别是攻打法国炮台那会儿,他们注意到炮台西边有个不起眼的小山崖,没想到这个小发现最后成了打赢战斗的关键。
接下来说说他们在打仗方法上的新点子。在热带雨林那种地方打仗,163师没按老规矩来,就是那种“炮兵先上,步兵再冲”的套路,他们搞了个新花样,叫做“炮兵步兵一起上”。他们的炮兵不再是在一个地方死磕,而是跑来跑去地给步兵帮忙,这种打法后来还被写进了军事教学的书里,叫做“跟着打的火力支援”。
在技术方面,163师的那些招儿真的让军事专家眼前一亮。就拿他们在晚上打仗时用的那个“三处找方向”的办法来说吧,这可是个辨认方向的高招。士兵们瞅瞅地形有啥特别,听听周围有啥动静,再瞅瞅天上星星啥的,就算黑得啥也看不见,他们也能知道往哪儿走。后来,全军特种部队的训练里,都学上了这一手。
1982年的时候,军事科学院出了本叫《现代战争经验大全》的书,里面专门拿出一整章来讲163师的打仗经验。书里头仔仔细细讲了他们在步兵和坦克一起打仗、工兵怎么帮忙、还有后勤怎么送东西这些方面的新点子。尤其是他们怎么在难走的地方也能快快地动起来,这点让大家都觉得很有启发。
这场战斗给咱们军队的打造带来了长久的影响。头一个就是练兵这事儿,163师那帮小子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让全军都看到了,得在特殊地方多练几手。所以从1980年起,军区搞演习,就多了些新花样,像夜里行军啊,丛林里头打架啊,这些都是照着163师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法子学的。
再来说说装备进步这块儿,163师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给出的反馈可宝贵着呢。就拿坦克来说吧,他们发现坦克的履带一到丛林里就容易坏,这事儿立马就被重视起来,后来履带的设计就改进了,耐用多了。还有啊,他们那时候用的那种小型通讯设备,一到潮湿的地方就爱出问题,信号不好或者干脆就不能用了。这个问题也被反映上去了,结果新一代的装备在做的时候,就特别注重防潮了,性能提升了不少。
一九八五年那会儿,军事博物馆专门搞了个展览区,里头摆的都是163师在那场大战里用过的家伙什儿和打赢后得到的战利品。最吸引人的,就是他们从谅山那儿缴来的越南军队的军旗,这旗子可厉害了,它就像是那场大战胜利的标签一样。展览区里头,还按照老样子搭了个法国炮台,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当年那场仗打得有多凶多狠。
在军校教书的时候,163师的打仗例子被写进了书里。他们琢磨出来的战术,比如分开行动再一起攻击、把一个大队拆成小队等等,都成了战术课上的重点。特别是他们在战场上遇到突发情况时的灵活应对,简直就是现代战争里怎么随机应变的榜样。
